欢迎光临广西地方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如何让混合所有制解决产教融合“校热企冷”问题?

作者:熊丙奇

6月13日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。

《实施方案》针对“校热企冷”的情况,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、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,支持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、混合所有制改革,允许企业以资本、技术、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。通过这些措施,打消企业的顾虑,变“一头热”为“两头甜”。

过去,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存在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的情况。那么,通过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,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,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吗?

在笔者看来,混合所有制能一定程度解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积极性不够的利益机制问题,但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,更要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,做到现代职业院校与现代企业的合作。

建立混合所有制的一个假设是,投资举办职业院校不但可以获得办学权利,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办学收益。通过建立混合所有制,把企业与职业院校“捆绑”在一起,职业院校不只是学校的(主管部门的),还是企业的。于是,企业就有了进行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动力。从表面上看,这是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“高招”,但存在两大问题。

其一,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,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。

如果从办学收益角度来吸引企业参与举办职业院校,就可能出现急功近利的办学行为,如压缩办学成本,以顶岗实习名义派学生到企业实习,却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,且收取人头费,并让学生加班加点工作。这非但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,还会严重侵犯职校生利益,败坏职业教育形象。

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,不能追求赚钱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,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三倍,因为要推进产教融合,建设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。所以,举办职业院校是很难赚钱的。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,应该立足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,解决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“两张皮”问题。

其二,从现代学校制度看,学校如何办学,不应该只听出资方、举办者的,不能谁出资就听谁的,而应该建立现代治理结构。

比如,以前有的民办学校由企业或私人举办,可由于没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就变为了由企业或私人老板直接指挥办学,要么实行企业模式管理,要么实行家长制管理,开设什么专业,进行怎样的教学活动,都听老板的。

如果建立混合所有制,而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那么,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也很难实行现代治理,还可能出现学校和产业方、企业方的扯皮。

虽然《实施方案》提到的是支持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、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,希望产业园区能推进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,但如何调动产业园区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,还有很多事要做。

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,中国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之所以难推进,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。

现代职业院校制度要求学校包括师资队伍建设、专业设置、产教融合等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,均由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负责,而不是由行政部门或行政领导负责。

比如,组织学生开展实习,应由教授委员会根据实习教学的要求,遴选有资质的实习单位,设计实习内容,并监督实习的实施,评估实习的质量。当前出现的把学生当廉价劳务工的实习乱像,就因组织实习就由院系领导拍板决定,缺乏严谨的论证与有效的监督、评估。

概而言之,混合所有制是从利益角度来推进产教融合,这只能起到有限作用,建立现代职业院系制度,才是推进产教融合最重要的制度。

2014年发布的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提出,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。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、人事管理、教师评聘、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。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,完善治理结构,提升治理能力。建立学校、行业、企业、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。这需要加快推进建设。

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热企冷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广西地方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广西地方网 guanx.scxinw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