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广西地方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同济大学博士扫马路?博士田俊涛招来质疑的背后,是人世间的温情

武侠小说中,少林寺的扫地僧,往往是隐世高手般的存在。他们能够在寺庙危难之际凭借己身力挽狂澜、以一敌百,让反派们溃不成军,丢盔弃甲、落荒而逃。

故而,武侠小说迷们,看到清扫卫生的环卫工人,常会开玩笑道:

“咱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些环卫工人,也许其中就隐藏着无数‘扫地僧’,等着在危急关头救民于水火,一鸣惊人呢。”

未曾想,无心的玩笑话在现实生活中竟成了真。


几年前,浙江嘉兴街头便出现了一位“扫地博士”——田俊涛。他没有扫地僧那般深不可测的武功,也没有做出力挽狂澜的伟大举措。但他的所作所为在当年获得各家媒体不约而同地关注与报道。

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他的传奇经历。

一、成长于农村的优秀少年

1988年,田俊涛诞生于河南周口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。

父母是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普通农民,面对着呱呱落地的儿子,他们一方面如同绝大多数父母一般,既欣喜无比又手足无措。

另一方面又与大部分家庭不同,孩子的降生给这个家庭,带来了生机与活力,也带来了责任和重担。


家里增添一个孩子,并非只餐桌上多了双筷子那么简单。它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金钱与时间成本。田家,这个本就贫瘠的家庭,如今更是捉襟见肘。

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。”

秉持着这样的理念,田俊涛父母昼夜不分地做着农活,以期给田俊涛一个好一些的生活环境。

难能可贵的是,在尽最大能力保障儿子物质生活的同时,也不忘丰富他的精神世界。

文化不高的他们,没读过中国古籍,也未曾看过外国诗歌。为年幼的田俊涛树立世界观的方式非常简单。就是将从父辈口中听到的抗战英雄故事再复述一遍给儿子、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向他演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。


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,

他们虽然贫穷却从未因此而自卑;虽不能像富裕人家那般给孩子聘请各类老师,却宛如春风化雨,用最好的爱滋润着田俊涛一天天成长。

父母的正确引导与呵护好似阳光和雨露,是一株幼苗健康茁壮成长的必要养料。这份养料正细密而绵长的,伴随着田俊涛成长。

少年时期的他,不但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。生活中,更是一名孝敬父母、友爱四邻的优秀少年。

微醺的夕阳、温和的晚风、成片的作物,它们都能够回忆起:

那十几岁的瘦弱少年,完成每日的课业后,疾步跑至农田的身影。只为帮父母减轻些肩上重担,哪怕一丝一毫也好。


可惜,在家务农最多只能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,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,

田俊涛老家青壮年们,大都毅然决然背井离乡,前往大城市谋求一份,足以让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工作。

在之后的日子里,时不时地会有承载着血与汗的金钱、寄托着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人思念与爱意的信件,被装在那一只只小小信封中,随着邮政人员的吆喝声一同,飞回留守在家乡的年幼孩子与老迈父母手中。

每逢此时,田俊涛都能够从那些老人与孩子布满哀愁的双眼中,读出他们对亲人的思念,也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中,他们提起重物时吃力的身影。

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

骤然间,他想到《孟子》里的这句话。他主动地帮助那些留守老人、儿童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。也愈发感激父母,留在自己身边的决定。

正值壮年的田父田母,并没有像多数农村青壮年一样,选择外出打工。

诚然,外出务工相较于留乡务农赚取的金钱更多,能在一定程度上,改善田俊涛的物质生活,但却缺席了他的成长。

生在这贫瘠的小山村,他们见过太多留守儿童与老人,孑立于村口,日复一日望眼欲穿等待着亲人回来的场景了,他们不愿,也不忍让田俊涛忍受这份离别之苦,他们选择留乡务农,一家人虽然生活清贫,却能够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,给予他最好的爱。

也让小小的田俊涛,感受到,再多的金钱给予,也比不上亲人在身边的幸福与快乐。


为了不辜负父母的付出,也为了能够在将来,让父母过上好一些的生活,此刻的他唯有发奋读书。

斗转星移,时光从来不会辜负一个有心人,田俊涛以优异的成绩,考上了大学。

此刻他的心情是复杂的,既有踌躇满志的少年意气,也有对父母浓浓的不舍之情。

他也明白,唯有走出这座小山村,迈向更高更广的天地,取得令人夺目的文凭,才有可能让辛苦操劳了半辈子的父母,在将来过上安稳而舒适的生活。

暂别家中的父母、辞别见证自己成长的农村,他带着父母的殷切嘱托、乡亲们的声声祝福,迈向崭新的人生旅程。


二、被媒体交口称赞的“扫地博士”

大学生活较之中学、小学更为丰富多彩,丰富多彩的社团、井然有序的学生会,无一不吸引着新生们的眼球。

同时,田俊涛也发现了,自身与城里孩子们所存在的差距。

自己不像他们那样去过各地旅游,有着丰富的见识与阅历;也不似他们一样,自幼在学习之余,投身各类兴趣班之中,习得一技之长。

他最为骄傲的,不是那过人的学习成绩,而是自幼在父母教育下,无论面对何种情况,都不骄不躁的本心,

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”

于同学们的差距并未让田俊涛心生自卑或怨恨之情,反而坚定了他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决心。


这个国家,有太多太多美好的风土人情,等他能力足够之时,定要带着父母去亲自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,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。

当一个人清楚明白自己未来路在何方,并以无所畏惧之姿坚定行走时,这世间就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打倒他。

田俊涛以最为平和友善的心态对待着周围同学,毫不隐瞒自己的出身。闲谈之际,偶会挑选一些童年、少年时代发生的趣事说与大家分享,引得众人发出友善地笑声。

日久见人心,他的豁达与真诚赢得了大部分同学的喜爱。

虽然与同学们关系融洽,但他不会因为这份情谊,而让自己偏离早已确定的道路。


田俊涛从不认为自己有多聪明,不过是芸芸众生里最为普通的一员,想要收获就必须付出同等的努力。他婉拒了社团与学生会的邀请,学习之余的时间,多半花在图书馆与兼职之上。

自此考上大学,他几乎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。不追求食物的口感,能够吃饱就行;衣着不追求时髦好看,能够穿就好。

成绩名列前茅,多次荣获学校奖学金,加之兼职打工赚取的工资,应付大学四年的吃穿用度,可以说是绰绰有余。

大学四年也开拓了他的眼界。他深知,没有一技之长,单凭一张本科毕业证是无法与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同龄人相竞争的。更何况,他要的不单单是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,而是一份足以让父母过上安适生活的职业。

没有任何犹豫,他选择继续考研,大学毕业同一年,

他也收到了成功考上河南大学研究生的好消息。


但这并没有让他离父母更近,大学学费,较之高中要贵得多,更遑论有着义务教育政策的初中与小学。为了赚取更多钱,让儿子无忧读完大学,田父田母在2011年,奔赴浙江嘉兴寻找工作。

嘉兴,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,上承上海,下临杭州,拥有着五百多万常驻人口。想要在这里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需要有基本的学历或者过硬的技术。

田俊涛父母怀着一腔对儿子的深厚爱意,跌跌撞撞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谋求一份工作。

可他们不过是目不识丁的农民,想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谈何容易?屡遭碰壁的最后,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美容师——环卫工人。

他们起早贪黑地赚取着那一份微薄的薪酬,省吃俭用,只为将更多的款项汇给儿子,让他不被学费困扰,安心读书。


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,田俊涛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

每逢节假日,他都会踏上前往嘉兴的列车,只为帮助父母清扫马路,以此减少压在他们肩头的重担。

他当然明白,以自己的能力,寻找一份假期兼职,所获得的报酬会远高于父母扫地所得。

可当他回首往事,在那遥远而模糊的记忆里,看到的是尚且年轻的父母,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也要留在他身边的选择

“家人的陪伴,远比金钱要重要得多。”

命运以无比温柔的姿态,将他们的人生画了一个圆,兜兜转转仿佛回到了田俊涛幼时。只不过,曾经是父母选择放弃金钱,陪伴在田俊涛身边。现在的他,也做出了相似的选择,放弃了远离父母兼职打工的念头,收拾行囊,犹如游子归家,陪伴在父母身边。

白天,他是陪伴父母扫地的孝顺儿子;晚上,他是努力学习的刻苦学子。


田父田母每年最开心的时光,便是儿子陪伴在身侧的日子。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,在嘉兴之际他与环卫部门说明了情况,获得领导同意后,搬进了父母所在的清洁工宿舍,与他们同吃同住。

环卫工人,是唤醒城市的那一批工作者。

他们通常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,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后,开始一天的辛勤工作,田父田母也是这庞大群体中的一员,但每逢田俊涛休假,他们的辛劳就会减少了几分。

凌晨四点左右,在这座城市尚未睁开朦胧睡眼的时间里,田俊涛早已轻手轻脚起床,为尚在睡梦中的父母准备好早餐。虽然是最简单的清粥小菜,但是没有什么,比一家人共同努力更为幸福快乐的事情了。看着父母自豪而欣慰的笑容,他觉得,虽苦犹甜。


吃完早饭,他便骑上三轮车,载着父母,赶赴他们所负责清扫的那片区域,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。

他挥舞扫帚的姿势,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逐渐熟练,偶尔也会有路人向他投来诧异的目光,毕竟这么年轻的环卫工,并不多见。他坦然接受着一切目光的洗礼,并未因此而产生任何退缩的心思,也丝毫不认为有什么丢脸的地方。

年复一年,从2011年直至硕士毕业,田俊涛都一如既往,持之以恒地陪伴在父母身边。

硕士毕业之后,他曾选择踏上社会,去谋求一份足以养活自己和父母的工作。可是他很快发现,哪怕是硕士学历,寻找到的工作,在这座城市里,也仅仅能让一家人维持吃饱穿暖,若是想实现带父母踏遍名山大川的愿望,这份工资是不够的。

经过一番苦思冥想,他决定继续读博。


其一,博士的起点更高,薪酬待遇方面较之硕士更为丰厚。

其二,博士生发展前景更好,牺牲几年工作时间,换取往后几十年更为光明的前途,无疑是值得的。

他慎重地将这一决定告诉了父母,对于儿子的决定,他们表示了理解与支持。

临行前,田俊涛将这几个月工作所得的三万元工资悉数交予父母,叮嘱他们好好照顾自己。

分别之际,父母含着不舍泪光的双目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地痕迹。在选择考博院校之时,为了离父母近一些,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上海市同济大学,这座高等学府。

经过几个月的奋斗,他成功拿到了那份沉甸甸的,夹杂着刻苦与努力的《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》!


成为博士的他,不忘初心,依然利用假期时间,帮助父母清扫着马路。由于上海离嘉兴坐高铁只需几十分钟,在完成导师布置的课业前提下,他在双休日便会乘坐着高铁,来到嘉兴,陪伴着父母清扫马路。

他的考取博士的消息震动了父母的同事与领导们,他的事迹逐渐流传开来。许多新闻媒体来到嘉兴街头,只为寻找这位“扫地博士”的身影,铺天盖地的报道纷沓而来;同样也有被他这份孝心所感的好心人,特意寻找到田俊涛,提出要资助他们一家,让他安心读书。

面对疑惑与好奇的媒体,田俊涛波澜不惊:

“无论本科生、硕士生,亦或是博士生,我首先父母的儿子。他们在老家种地,我就帮着种地,他们在嘉兴扫地,我就帮着扫地,身为人子,这是天经地义的。”


面对想要给予他们资助的好心人,他感激但婉拒道:

“父母自小教育我自力更生,我十分感激你的好意,但是我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,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地,而这一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为现实。”

当然,也有很多人对田俊涛的行为表示了质疑:

“堂堂博士去扫马路,不会觉得丢脸么?”

“明明可以利用假期挣更多地钱,让家庭压力小一些,却选择将时间耗费在陪爸妈扫马路是,是不是太不值得了?”

诸如此类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。

然而这些声音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中,世间的职业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。


有些工作总得有人去做,清洁工、搬运工、泥瓦匠,这些人年轻时,可能因为家庭或个人的原因,而没有继续读书。

但是他们不偷、不抢,不曾损人利己,没有违背公序良俗,他们就如同千千万万芸芸众生一般,是最可爱的劳动人民。

而物质的给予与精神的陪伴,则需要看每一个家庭的不同需求。

从田俊涛幼年经历便可以看出,相比于金钱,他的父母更在乎的是,一家人生活在一起。

他们希望得到的并非是,来自远方儿子寄来的一沓沓金钱,而是哪怕清贫,也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快乐。


这世间,最悲痛之事莫过于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正确了解亲人真正诉求,给予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,才是正确对待老人的方式。毫无疑问,田俊涛做到了这一点,儿子的陪伴正是田父田母真正的渴求。

身为看客的我们无从指责于他,就让我们祝福这一家人,可以拥有一个,美好的未来。

也愿世间的每一个家庭,都能够幸福、美满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广西地方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广西地方网 guanx.scxinw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